为您带来:李燎三部视频作品合集
《武汉一记》, 单频数字视频, 2010, 5’09”
《单人床》 (光谷), 单频数字视频, 2011, 24’02”
《春风》, 单频数字视频, 2011, 126’39”
关于艺术家
李燎于1982年出生于中国湖北。他于2005年从湖北美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通过多媒体装置和行为艺术,李燎质疑关于期待与现实的紧迫议题,反应了看似刻板和平凡的简单环境中的社会复杂性。
作品简介
《武汉一记》描述的是艺术家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光谷步行街入口,闭眼等待一位网上募集来的实施者给艺术家一记耳光,然后实施者离开,艺术家持续保持闭眼的状态,直到实施者离开,结束。
《单人床》艺术家在公共空间,清洁一块单人床面积的地面,睡一觉直到自然醒或遭遇意外性打断结束。此次行为进行了四次,分别是光谷步行街路口,取款机室内,草地湖边,小区操场。
《春风》武汉某写字楼下,艺术家找到里面上班的人在他上班时把艺术家锁在楼下,直到他下班时将艺术家解开。
更多关于艺术家的介绍,请点击这里。
为配合本次公映,Arthub 邀请到了策展人巢佳幸特别撰文,对李燎的视频作品进行分析。作品和文章共同为我们呈现了观众作为主动的观念转变者是如何在一场行为艺术表演中体现自己的角色的,也呈现出了艺术家在当代社会如何表现出他的意图和对于人类社会的暗示。
文/巢佳幸
无法简单地认为李燎将个人生活作为素材成为他创作的主体线索,也就是艺术家所打出的“生活即艺术”或“艺术即生活”的“真空”论调。
看起来,李燎的创作通常被识别为观念性行为创作,而从情感上几乎源于日常生活中所触发的应激反应。“实话说我不怎么看书也不看艺术资讯,讯息来源大部分是生活经历,关于艺术这一块的就是道听途说。”正如他所诉:他的创作源于一种情绪,然而对所谓情绪成为状态的“控制”成为了其创作的关键和临界。“控制的多还是少另说,技法是少,难以把控。”李燎并没学过行为课也没学过观念课,但他认为自己肯定有经验积累然后转化为控制力的,只是这些经验大多不来自艺术内部,所以控制力也不体现在能言说的学养上。如此一来,在艺术家的认知历史旅途中存在着无数的误读,编排成另一个叙事,而然这又如何呢?要的是“溢出”艺术外的部分。
试想,情绪的产生往往是人本能地对某对象的不满。这种情绪驱使李燎将所观察到的现象通过自身行为转译为创作。 往往作品产生的超日常经验的突兀感觉,成为激起观众观看的导火线。大概对艺术家来说,这种刺激观众反应出对于现存社会价值观的异议是其目的之一。所以,在李燎的作品里,往往显示出非明确的意愿,观众很难从中解读到他的意愿。的确他的作品结构简单直接,重视感觉与体验。有渴望深入作品内部结构的观众都将无功而返或手足无措。他们始终只能按照自己的知识背景(比如从社会性或观念性入手)去编排一场下意识的判断和解读。很显然,专业领域的观众都会从社会批评的角度来解读李燎的作品,看起来几乎左右作品都有明显的社会批判元素或者观念的手段。具有代表性的对比性的,艺术家李牧早期以随机发生,却相当有指向性的行为来向早期观念大师致敬(博伊斯);而后期转向以家乡“仇庄”展开的,基于文化殖民和再次误读,通过社会参与引发的反向批判。他们的创作几乎都处于单纯直接的动机和无法回避的观众观看行为。而李燎没有刻意避免观众直接理解,认为只是经验积累技术问题。这个“溢出”艺术的部分就是所谓在可以辨认的社会性与观念性之外。
由此才能引入我们今日的放映始末:作品《武汉一记》(2010)便是如此。李燎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光谷步行街入口,闭眼等待一位网上募集来的实施者给作者一记耳光,然后实施者离开,他持续保持闭眼的状态直到实施者离开,算是结束。艺术家的意图是接近真实地将线上的现实带到了现实中成为“现实”,从虚拟空间转向现实空间的隔膜也许就在这个紧闭和睁开的迷离瞬间。如同从意识的距离中返回,视网膜接受现实并缓存复苏,所有的意外生成在这个短暂的过程中并释放。像艺术家本人比喻的“雄狮两秒”(雄狮的射精往往只有两秒时间)大概是表述其所欲望的交集反应。
而另一组颇具代表性的早期作品《单人床》发生在此后的2011年,这个作品总共被实施了四次:它们分别发生在光谷步行街路口、取款机室内、草地湖边和小区操场,我们看到的是《单人床1》和《单人床2》。大意是艺术家在那些公共场地分出一块单人床的面积,在湖北的公共场所当众躺下并睡着了,镜头里是随之而来的公众的斜视、笑或臆测谈论。谈起那个时段的创作,李燎曾描述为:“自己想到一个比较荒诞的事情,就去做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坐在车上睡觉的人,靠在路边睡觉的人,在天桥上睡觉的乞丐等等,我就想试下,自己睡在广场上会发生什么,当时还没有很多机会,就把社会当做一个展示平台。” 我们可以靠这个创作去攀爬艺术家进入日后创作途径的关键——一些弥漫在社会环境中,受到与自身身体所些许排异的微观信息。艺术家所说的个人知识系统中的“道听途说”,是成为他与社会形成对抗反应的自然推动力。在行为的过程中,他很有可能睡到自然醒,或是被他人终止,这便有机会让这张床成为私人空间(睡到自然醒),或不幸还是沦为公共空间(被别人叫醒)。在今天我们可以回顾为一种感应的早期调试,不过我更加愿意相信艺术家所认为的“他的作品可以有很多的解读,艺术家自己是很难完全掌控的,如果自己就能讲的特别清楚,作品也就不好玩了。”观众在进入观看的过程中被迫形成自己不同的认知形式。
很有意思的是,这两组作品发生的时间在李燎移居深圳前的居住地湖北武汉。观察他的个人生活状态是:他是一个有女朋友的普通青年,在一系列未与家庭生活矛盾(资本主义社会所能呈现的显著冲突发生地或被规训、配置的集中事件素材)相关创作发生之前。起码看起来是这样的,李燎几乎都以单向的挑衅性角色出现,以个人动态去测试世界的关系当中,人成为一种可靠的媒介。比起法国艺术家JR用“不阐释”的态度所创造的“全民艺术”(几乎让所有观者具有确定的意识)。这更能令人想起观念艺术家顾德新看待观众位置的态度,他曾说过:“我觉得观众用自己的方式解读是有意思的一种方式……我想给观众提供一个无‘语言障碍’的空间。” 或想起艺术家李牧那样,让家人、村民,素人等“外行”观众成为当代艺术的美学在地。
从再现微观政治的角度来看,观众媒介变为一种扩散艺术之外的发动机。非常有趣的是,在李燎所关心的观众的差别中,始终存在着由教育所导致的阶级差异对观众所形成的划分。他们之间存在不确定的问题——被挟裹入常规的艺术观看游戏,还是成为生成理解的反应体?
本次公映和展览得到了凯尚画廊的倾力帮助,在此要特地感谢艺术家与画廊,以及巢佳幸的热情参与。期待之后我们还会有更多的合作。
本次李燎的视频公映也将会在《桌上展览》项目中进行体现,这是 Arthub 的发起的将线上公映移到线下实体空间的项目,实体空间就位于创邑 SPACE 内。本项目开始于2016年夏季,挑战了获得艺术的传统模式,让观众能够从不同的渠道、不同的方式体会到新媒体艺术。希望我们和非营利机构与世界各地的视频艺术家们之间的合作能够让 Arthub 打破当代艺术与日常的界线。
点击这里查看完整公映活动安排。
艺术家简介(完整版)
李燎于1982年出生于中国湖北。他于2005年从湖北美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通过多媒体装置和行为艺术,李燎质疑关于期待与现实的紧迫议题,反应了看似刻板和平凡的简单环境中的社会复杂性。例如与岳父的一次争论激发了李燎创作一部影像作品的灵感。争执中的矛盾极其自然地引导了作品的发展,展现了一种对艺术家而言举足轻重的复杂且真实的人际关系。
李燎最广为人知的创作《消费》(2012)是一件审视流水线劳动力与大众消费间的不均衡现象的装置作品。作品展示了艺术家在声名狼藉的电子产品生产商富士康工作一个月期间使用过的工作服、身份证件和 iPad。这件作品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和纽约新美术馆展出,并入选上海外滩美术馆的 HUGO BOSS 亚洲艺术大奖展览。《纽约时报》和《纽约客》也报道了这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