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比翼历史
1998年,常驻上海的策展人乐大豆成立了中国首个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文化组织。比翼艺术中心旨在支持政府以及商业领域之外的新兴本土艺术家的实践发展,并鼓励他们参与讨论。鉴于中国的官僚风气,若想登记为非商业活动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为该组织讽刺地选择了这一名字,以掩护其非营利目的。
在比翼艺术中心成立时,独立展览总在例如地下室或停车场一般的临时空间内举行。而早在比翼艺术中心缘起之前,乐大豆就已开始在类似的临时空间或咖啡馆里组织即兴活动。比翼艺术中心望为新兴艺术家提供一个专业的空间,以供他们进行实际的创作和展览策划,从而哺育本土艺术的知名度和认识度。
比翼艺术中心的许多早期参与者如今已是世界各地众所周知、名声显赫的艺术家。其中一些合作伙伴可以追溯至”上海超市展览“,即比翼艺术参与的首个著名项目之一。艺术作品的陈列不再漫不经心。作品呈现形式本身成为了一个要点,艺术家可以在这一环节中一起合作,并为观众提供一个概念性的经历。比翼艺术中心将为概念主义提供这些相同的机会,同时辅以符合国际水准的质量。
2002年,比翼与英国文化协会的教育和文化部门合作开创了一个名为“艺术家链接”( Artist Links)的驻留项目,为英国艺术家们提供了前往中国进行艺术创作的机会。这次合作的成功将比翼推向了一个转折点,即“艺术家驻留项目”( the Artist-in-residence Program )的落实。比翼开始聚焦于艺术家的流动性的意义,并涉足跨文化的问题。随着更多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参与驻留,比翼艺术中心在全球范围的支持群体也逐渐扩大。正是在这一阶段,比翼开始将其重点从本土转移至艺术家流动性的意义,以及跨文化问题。
有鉴于此,比翼艺术中心平均每月承办三、四个展览的1000平米展览空间早年曾彰显的优势不再,反而变成了一种约束。这一转型自然而然地引领我们在2007年创建了Arthub亚洲。创始人们将其构想为一所“非机构”——她或许能被认为是一个机构,却没有一个实体空间,其小型的核心团队充当起了供本土艺术家和思潮与亚洲以及全球其他地域之间沟通的桥梁。作为一所“非机构”,Arthub Asia也得以应对其周围目前的经济、心理和文化势力,从而变异、拓展、或者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