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

1. 关于 Arthub

Arthub是位于上海,在香港注册的非营利机构,致力于建立当代艺术的创作和传播的平台。

Arthub(2007年创办,全称Arthub Asia),一个在探索合作的可能性上充满热诚的平台。中国在当代艺术发展的结构上只有短短的时间,且在”转译”上面临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尤其是看待中国及亚洲大范围语境下的研究方法。

Arthub Asia作为一个跨领域的媒介,透过推广艺术作品、展览、出版及教育活动,来连结全亚洲及海外艺术家与机构之间的合作。

Arthub Asia在亚洲视觉艺术的范畴上作为一个代理及实验性的角色,以汇集本地及世界各地志同道合的创意思考在同一个时间及地点上为目的。

top ^

2. 董事会

Davide Quadrio (乐大豆)
创始人与总监

Davide Quadrio乐大豆是在中国生活与工作的制作人及策展人,他曾经创立了上海第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策展创意机构-比翼艺术中心,并担任了十几年的总监,该机构旨在促进当地的当代艺术活动发展。2007年,乐大豆创办 Arthub Asia,于亚洲及世界各地策划、代理及推广当代艺术。他目前任教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也同时担任上海震旦博物馆的策展人,并将于2016年协助震旦博物馆开设全新的当代艺术馆。作为米兰当代博物馆(PAC)的策划委员之一,他执导了作为视觉艺术、活动、空间的平台的马赛 Scene 44 国际策展案。

藉着比翼艺术中心及现在的 Arthub Asia,乐大豆在中国及国外组织了数以百计的展览、教育活动和交流活动,促进了本地及外国艺术家独立组织和机构合作。

Defne Ayas
联合创始人

Defne Ayas

2007年与乐大豆共同创立Arthub Asia,作为活动策划总监,因为有了她的帮助,Arthub Asia呈现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活动。同时在2006~2011年间,她担任纽约大学在上海的教授。

现在,Defne Ayas是鹿特丹维特德当代艺术中心总监及策展人。自2005年以来,Defne Ayas担任由RoseLee Goldberg创立的纽约视觉表演艺术双年展PERFORMA的策展人及活动策划员。2012年9月第九届上海双年展,Defne Ayas与LUX的总监班杰明·库克(Benjamin Cook)共同策划了第11届波罗的海三年展,并与艺术家 Ieva Miseviiūtė 和Michael Portnoy合作,他也参与了伊斯坦布尔(Istanbul)和万隆市馆(Bandung city pavilions)的策划。

Charles Esche
总监

Charles Esche
Charles Esche自2004年来担任在荷兰爱因荷芬van Abbe博物馆的总监,并且在1998年他第一次协助推动出版后,担任伦敦中央圣马丁斯艺术暨设计学院(Central St.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的Afterall出版刊物和书籍的主编。在他于van Abbe博物馆的总监生涯中,Charles Esche已与Arthub Asia合作并推出了许多成功的合作案,包括在2010年的双倍无限(Double Infinity)在和正在进行的仇庄项目Qiuzhuang Project-离散的博物馆案(a dispersed museum project)。经过几次成功的合作后,2013年Charles Esche被任命Arthub Aisa的第四任总监。

在2014年,他任命担任第三十一届圣保罗双年展的七人策展团队其中一员。在那之前的2012年,他与乐大豆,Defne Ayas,Agung Hujatnikajennong一起策划上海第九届双年展城市馆的万隆馆。Charles Esche在许多大型国际展览都有策展及协同策展的经验,在2014年,他与其他六个欧洲的博物馆成立了L’Internationale联盟,希望能在2017年建立一个欧洲现当代艺术机构。

邱志杰
总监

Qiu Zhijie

Arthub理事邱志杰1969年生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199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开始介入当代艺术活动。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居住在杭州和北京。邱志杰的创作活动涉及书法、水墨绘画、摄影、录像、装置、剧场等多种方式。他代表了一种沟通中国文人传统与当代艺术、沟通社会关怀和艺术的个人解放力量的崭新尝试。

他的主要个展包括:2013 独角兽和龙,威尼斯Querini Stampalia博物馆,2012 蓝图,鹿特丹WDW艺术中心;200偶像的黄昏:南京长江大桥划之四,世界文化宫,柏林,2009 ;破冰:南京长江大桥之三,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08;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干预计划之一:庄子的镇静剂,证大现代艺术馆,上海,等等。

他参加过的主要群展有:2015年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2014年第31届圣保罗双年展;2013年哥德堡双年展;2009  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2007 确有其事:中国当代艺术,泰特利物浦美术馆;2006光州双年展;2005横滨三年展;2002 第25届圣保罗双年展;1993 后八九中国新艺术,香港汉雅轩,香港等等。

邱志杰曾出版《影像与后现代》、《给我一个面具》、《自由的有限性》、《重要的是现场》、《摄影之后的摄影》等艺术理论著作。主要作品集有《邱志杰:无知者的破冰史》、《时间的形状:邱志杰的光书法摄影》、《莫愁:邱志杰近作》、《记忆考古》等。他作为策展人策划了1996年中国最早的录像艺术展,以及1999年到2005年之间推介青年一代艺术家的“后感性”系列展览。2012年,他是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的总策展人。

Francesca Girelli (葛弗兰)
研究者与策展人

Francesca Girelli

葛弗兰(Francesca Girelli) 是Arthub Asia 的策展人和制作人,Arthub Asia 是总部设在上海的非营利组织,致力于当代艺术在全球的发展与传播。

葛弗兰有艺术市场的背景,2011年她来到中国,将研究重点聚焦于跨文化策展的实践。2012年她协同组织了第九届上海双年展的城市馆案。自2013年以来,葛弗兰与 Ramdom 协会进行合作发展DEFAULT,这是每两年一次为期10天为艺术家举办的专业课程。葛弗兰也参与我们的 FarEastFarWest Collection 研究,此研究是过去几十年上海当代艺术界的重要范本。

由宓
总监/策展人

由宓是来自北京的策展人,研究员,现在科隆媒体艺术学院任助理教授。她的授课方向是跨历史,跨文化视野下的艺术和媒介理论。她参与的艺术及研究项目曾展出于深圳香港建筑与城市双年展(2007年),伊斯坦布尔设计双年展(2012年),里斯本三年展,雅典双年展(2013年),v2(2015年),SAVVY Contemporary(2016年)等等。

她的长期策展与研究课题以丝绸之路作为一种deep-time, deep-space,去中心化以及游牧精神的象征。在此框架下她策划了韩国光州亚洲文化文化中心剧场开幕季的一系列表演项目,以及蒙古乌兰巴托首届媒体艺术节(2016年)。她最新的分支研究着眼于东北亚的现代性以及20世纪初的跨国往来。

她的学术研究课题包括表演哲学,科学与技术的人文社会学研究,以及东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内在性哲学。她的论文及文章见于Performance Research, Kaleidoscope, MaHKUscript: Journal of Fine Art Research,沙迦艺术基金会以及亚洲文化中心的出版物,等等。

top ^

3. 成员介绍

朱晓闻
策展人/编辑

朱晓闻是一位媒体艺术家、纪录片影人和作者。她擅长用诗意化的视觉语言传达质疑性的社会思考和对媒体美学的探究。她的创作媒介混合了纪录影片、实验影像、行为艺术和录像装置——通过对视觉传达不同方式的研究,创造一种开放的、生动的、全球化而又具有私秘性的对话方式。

朱晓闻出生成长于中国上海,现居英国伦敦。她是首届清华大学与荷兰V2动态媒体艺术中心联办TASML艺术驻留奖的获得者,也荣获Marylyn-Ginsburg艺术硕士驻 留奖。她曾是德国卡色鲁尔媒体艺术中心和荷兰鹿特丹V2不稳定媒体艺术机构的驻留艺术家。她是英国电影学院培训计划的导师,洛杉矶艺术协会会员,也曾在美国锡拉丘兹大学和马里蒙特学院担任影像艺术访问教授。朱晓闻毕业于美国锡拉丘兹大学,获跨媒体艺术硕士学位。

朱晓闻的作品在世界各地进行过多次展出,包括德国卡色鲁尔媒体艺术中心、荷兰V2不稳定媒体艺术机构、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子艺术研讨会、纽约Dumbo艺术 中心、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新时线艺术中心、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柏林影像艺术节、芝加哥当代摄影美术馆、洛杉矶艺术协会、洛杉矶威尼斯画廊、意大 利佛罗伦萨斯特罗慈宫美术馆、英国桑斯博里视觉艺术中心、加拿大多伦多城市电影节、德国慕尼黑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德国斯图加特电影节、希腊雅典录像艺术 节、奥地利K3电影节、美国锡拉丘兹艾佛森美术馆、中国上海电子艺术节等。

Alan Grillo
策展人/设计师

Alan Grillo 是常驻上海的策展人及设计师,工作内容包括时尚策划、展览设计以及独立出版。

他拥有建筑及摄影背景,并于2010年来到中国。起初与奢侈品牌进行合作,随后在上海马兰戈尼学院教授数字及视觉传播。

作为 Genda 杂志的编辑之一,Alan 研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冲突,在中国大陆寻找值得关注的当代摄影项目。


Paul Han (卜生)
传播管理

作为传播管理者,卜生负责开展及执行 Arthub 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对外沟通策略及协调,对推广性内容进行评估和判断,监督并管理 Arthub 的社交媒体平台,并通过多种途经的研究和策略来扩大 Arthub 在用户和业内的影响。

卜生与媒体进行对接,并负责活动前后的媒体推广。此外,他亦负责机构的市场策略及传播策略和负责机构的运营,包括展览布置及艺术品运输等。

top ^

4. 比翼历史

1998年,常驻上海的策展人乐大豆成立了中国首个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文化组织。比翼艺术中心旨在支持政府以及商业领域之外的新兴本土艺术家的实践发展,并鼓励他们参与讨论。鉴于中国的官僚风气,若想登记为非商业活动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为该组织讽刺地选择了这一名字,以掩护其非营利目的。

在比翼艺术中心成立时,独立展览总在例如地下室或停车场一般的临时空间内举行。而早在比翼艺术中心缘起之前,乐大豆就已开始在类似的临时空间或咖啡馆里组织即兴活动。比翼艺术中心望为新兴艺术家提供一个专业的空间,以供他们进行实际的创作和展览策划,从而哺育本土艺术的知名度和认识度。

比翼艺术中心的许多早期参与者如今已是世界各地众所周知、名声显赫的艺术家。其中一些合作伙伴可以追溯至”上海超市展览“,即比翼艺术参与的首个著名项目之一。艺术作品的陈列不再漫不经心。作品呈现形式本身成为了一个要点,艺术家可以在这一环节中一起合作,并为观众提供一个概念性的经历。比翼艺术中心将为概念主义提供这些相同的机会,同时辅以符合国际水准的质量。

2002年,比翼与英国文化协会的教育和文化部门合作开创了一个名为“艺术家链接”( Artist Links)的驻留项目,为英国艺术家们提供了前往中国进行艺术创作的机会。这次合作的成功将比翼推向了一个转折点,即“艺术家驻留项目”( the Artist-in-residence Program )的落实。比翼开始聚焦于艺术家的流动性的意义,并涉足跨文化的问题。随着更多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参与驻留,比翼艺术中心在全球范围的支持群体也逐渐扩大。正是在这一阶段,比翼开始将其重点从本土转移至艺术家流动性的意义,以及跨文化问题。

有鉴于此,比翼艺术中心平均每月承办三、四个展览的1000平米展览空间早年曾彰显的优势不再,反而变成了一种约束。这一转型自然而然地引领我们在2007年创建了Arthub亚洲。创始人们将其构想为一所“非机构”——她或许能被认为是一个机构,却没有一个实体空间,其小型的核心团队充当起了供本土艺术家和思潮与亚洲以及全球其他地域之间沟通的桥梁。作为一所“非机构”,Arthub Asia也得以应对其周围目前的经济、心理和文化势力,从而变异、拓展、或者缩小。